分类目录归档:UCD

iPhone/Android 社交通讯应用大集合

苹果的iPhone提供了Push Notification的通知服务,通知内容可以是文字、声音、或着其它组合,有了推送服务功能,不需要移动运营商也可以联系到用户,甚至iPod Touch也可以和iPhone一样打电话发短信。 除了iPhone之外,Android手机也支持Push通知功能,Android使用的是后台跑程序的方式,开启Push之后手机的耗电量会有所增加。 基于Push通知的原理,应用开发商在iPhone和Android上发布了不少具有信息推送技术的应用,通过扫描手机现有通讯录的方法,快速匹配真实关系网络,实现无需帐号注册即可与通讯录好友进行短信、语音、视频的通话交流,以下是月光博客总结的一些常见的通讯类移动应用盘点。 短信类 Kik Messenger Kik Messenger是一个跨平台社交短信服务,在Android、iPhone和黑莓平台都非常的火爆,可以实现跨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。Kik Messenger在表现形式上很类似手机的短信,但其是利用网络而不是运营商发送短信的软件,其速度非常快,并且完全免费,界面也非常简洁和易用。 Kik Messenger支持三个手机平台(Android、iPhone和黑莓),安装Kik后,程序将扫描手机通讯录,并自动提醒用户其中正在使用Kik的联系人。 Kik Messenger的短信界面采用对话模式,现在的智能手机用户应该都能够适应。同时,系统提供一些简单的表情增加对话的乐趣。 WhatsApp WhatsApp Messenger和Kik类似,支持iPhone手机、Android手机和黑莓手机,用于智能手机之间通讯的应用程序。WhatsApp借助手机的推送通知服务,可以即刻接收好友发送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文件和视频信息。 WhatsApp Messenger不需要帐号和密码,用户的手机号码就是其帐号,安装应用后会自动扫描用户电话和通讯录,通过电话号码,自动加入其他已经使用WhatsApp的好友,使用起来非常方便,几乎可以替代手机短信。 微信 微信是一款腾讯发布的类Kik的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的手机聊天软件,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免费给自己的好友发送短信和彩信,发消息不按短信计费,走GPRS或WIFI的网络,整体功能和Kik很类似。 微信支持iPhone、Android以及诺基亚等主流的智能操作系统,不同系统间互发畅通无阻。 米聊 米聊是小米科技出品的一款跨iPhone、Android、Symbian手机平台的手机端免费聊天通讯工具,通过手机网络(WiFi、3G、GPRS),可以跟用户的米聊联系人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,收发图片和音频,只消耗网络流量。 米聊无缝集成用户的通讯录,米聊的好友就是用户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,用米聊可以直接给通讯录中的人发短信或者打电话,完全无缝集成。 飞信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,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之间的无缝通信服务。飞信利用中国移动自身的运营商优势,可以支持通过WiFi将短信发送给未上网的中国移动手机用户,对于短信控一族非常有用。飞信支持即时聊天、免费发送短信、添加好友、管理手机通讯录、传送文件(支持即拍即发),同时,还支持多人聊天、群发短信、群组聊天。 语音类 Google Voice Google Voice是由Google推出的一种电话服务,能够将个人所用的众多电话号码集中成为一个号码,将现有电话服务与互联网电话服务合并到一起。 简而言之,Google Voice的服务就是以一个Google提供的免费电话号码,来整合用户生活当中所有会接触到的电话,如家里、办公室、手机等,当呼叫这个号码时,用户所有电话如家庭、办公室固话和手机都会响。GoogleVoice也提供语音邮件的副本、免费在美国和加拿大打电话、低费率的国际长途电话、电话会议功能和网络语音邮件收件箱。 Google Voice仅在美国境内使用,部分国家免费使用(打电话),非常便宜地打国际长途电话,免费在线收发短信。中国用户可以使用VPN来注册和使用Google Voice的服务。 Viber和Skype类似,是一款免费网络通话应用,这款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在WiFi或3G环境下拨打免费的电话。 Viber的使用比Skype简单的多,Viber无需注册和添加好友,安装后就能使用,Viber没有帐号系统,用户的手机号码就是帐号,手机联系人就是好友,直接调用现有的联系人通讯录,非常实用方便的。 … 继续阅读

发表在 UCD, apple | 标签为 , , | 留下评论

运营是一门艺术

最近不知道为什么,感觉自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 很不要脸的悟出了一个感受——运营是一门艺术 运营人员所面对的很多东西(市场,产品,用户)本身都是非常复杂的,有时候甚至无法琢磨的。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面对的东西处于快速的变化中,市场环境瞬息万变,用户的想法和行为千奇百怪。 所以运营人员也需要不断改变自己!固步自封只有死路一条 只要不犯原则性的错误,运营没有绝对的对错 前一阵组内的一个案例:我始终坚持在论坛上不和谐玩家发布的负面评论(攻击性除外),但是组内其他成员认为为了营造好的论坛氛围,负面的评论就要和谐掉。 我建议不和谐是想让官方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更平等,更真诚。使得玩家愿意来分享。但是需要很大的人力成本,并且需要坚持。 其他人的做法也没错,和谐既简单又快,也不会影响其他玩家来加入批评大潮,成本低,容易控制风险。 2种方法都有利弊,所以就要看老大的主张了。 不要迷信成功案例 可能有些项目会说,我们做了一个XX活动,效果非常好,你们也可以试试。 试过之后,可能会不错,可能会没效果,甚至可能起到负面效果。 用户,产品,时机是无法考核和量化的东西,这些隐形的东西往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,我们只能靠长时间积累出来的感觉来判断。 所以,任何一个成功的案例,换一个环境都有可能失败。(就好像中国的互联网被国产统治着,再强大的世界级企业都无法撼动国产互联网企业的统治地位) 没有什么方法是万能的,只有学习是万能的! 互联网瞬息万变,技术的更迭,用户喜好不定逼的整个行业都在改变自己。 游戏行业更是如此,游戏是满足用户的娱乐需求,娱乐需求本身就很飘渺,能够满足娱乐需求的产品类型多到数不清。 为了不被淘汰,我们只能逼着自己去学习,不只是游戏运营,有时候还需要学习技术,学习设计,学习不同的文化…(我最近学习摄影,发现对工作也有一点帮助) 拍脑袋,但是要依据数据来拍 最近深究了几个问题:合服问题,活动形式问题,玩家分类问题… 深究到最后,都没有大家一致认可的结果,由于影响的因素实在太多,全都是凭感觉去拍脑袋。 拍脑袋归拍脑袋,但一定要有数据支持,要在数据的基础上拍脑袋。 总结: 任何人的话都值得考究,不要当真理来用; 环境瞬息万变,我们要提升自己,随机应变; 自己要有自己的信念,不要被轻易被别人同化,对的事情就坚持去做; 数据在运营工作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,做什么时候都不要忽略了数据;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拍脑袋,光拍脑袋就完蛋了,我们要边拍,边看数据,边分析,边感悟。 转自 http://xiaoqiang.me/?p=1675

发表在 UCD | 标签为 , | 留下评论

支付宝 2010 招聘 超炫 Flash

来围观支付宝新的UED招聘Flash 支付宝2010超炫flash

发表在 UCD | 标签为 , , , | 留下评论

推荐一款界面设计工具 Balsamiq Mockups

平时工作中在界面设计的时候,我总是要求工程师先在纸上画图,初步确定后,仅仅用HTML+CSS做出静态的界面再次与用户(主要是其他业务部门)确认后,再动手写实际的代码。 纸上的原型设计是经常使用(至少我自己)的初期设计方式,办公室里用白板(空间大,而且环保些)和马克笔。这种办法不仅快,能尽早发现在文字和口头的沟通上理解不一致的地方,同时也尽可能减少开发成本和因为理解不一致导致返工的情况。纸上的原型设计在可用性上能起到很大作用,也有专门一本书介绍和探讨,这就不多说了。 但是这也有它们本身的不足。首先是没法很好地保留设计和讨论的内容,我曾经尝试用数码相机把白板上的内容拍下来,但仅仅是为了保留,没法有效地在后续的讨论和工作中继续使用。 几年前发现过一个做网站的设计草图的工具软件,Denim,这是一个大学的项目,学术性和尝试性的味道强了些,界面设计上有很多新颖的地方,但毕竟不是从每天蹲在“战壕”中的工程师的角度出发,玩玩可以,实际工作上还是不大可能用上。(附:Denim的截图)。 前阵子发现了一个新软件:Balsamiq Mockups,用下来发现它真正抓住了原型设计的核心与平衡点,既能快速设计草图,又能比较好地进入到平时团队工作的流程和工具中,可以说是击中了原型设计的Sweet Spot,强烈推荐。 先看看截图: 再说说功能和亮点: 操作方面,拖拽,控件分组,甚至元素之间的对齐都做得很贴心; 预制了很多界面元素,从简单的输入框,下拉框,浏览器主要元素,到经常用得到的导航条,日历,表格,到复杂的Tag Cloud,Cover Flow, 地图,WYSWYG的格式工具栏等,有了这些不用从头画起,往往比用白板都快; 界面元素的修改很简单,比如导航条的几个标签页的label,就是用逗号分隔的文字,下拉框的选项就是分行的文字; 使用xml语言来记录和保存界面元素和布局, 这使得每个设计都能被很好得放进SVN,Git,和CVS等工具中进行管理和跟踪; 可以设计复杂的界面元素,保存后,以后可以重复使用(包括修改); 可以将设计导出成PNG格式的图片; 可以用命令行进行导出操作,这样就能让我写个脚本,从svn里checkout某个目录下的所有设计文件后,导出图片,打包后用邮件发到项目经理,工程师甚至客户那; 跨平台,Balsamiq Mokups是用Flex和Air实现的,所以在Mac OS, Linux和Windows下都能使用; 不仅仅有桌面版本,还有能集成在Confluence,JIRA,和XWiki中的版本,使得异地在线协作更方便有效; 据作者说,现在这款软件的设计就是用它自己来设计的,经典的“吃自己的狗粮”,这也让我对其更有信心,因为它是开发者为开发者写的软件。 更多信息,大家可以到它的网站上了解。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Balsamiq Mokups的在GetSatisfaction上的用户支持和服务,作者Peldi对问题报告,新需求的回应很积极和及时。而且根据这个讨论上看,到月底就会有一个专门用来分享界面控件设计的社区网站了,很期待。 再要说的一点是这款软件是要付费的,79美元(也可以免费,具体如何免费,请看网站上的说明),相对于它能节省下来的时间和提高的效率,是很值得的。Peldi说在2008年,这款软件就从1,322位付费用户那获得了162,302美元的收入(其中仅12月份就有39,000美元),这令人鼓舞地证明了只要是提供真正价值的服务和软件,就能够创造很好的收入,即使在经济萧条的寒冬里。 另外说一句, GetSatisfaction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服务。

发表在 UCD | 留下评论

产品的灰度发布

 在传统软件产品发布过程中(例如微软的Windows 7的发布过程中),一般都会经历Pre-Alpha、Alpha、Beta、Release candidate(RC)、RTM、General availability or General Acceptance (GA)等几个阶段(参考Software release life cycle)。可以看出传统软件的发布阶段是从公司内部->外部小范围测试>外部大范围测试->正式发布,涉及的用户数也是逐步放量的过程。     在互联网产品的发布过程中也较多采用此种发布方式:产品的发布过程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逐步扩大使用用户的范围,从公司内部用户->忠诚度较高的种子用户->更大范围的活跃用户->所有用户。在此过程中,产品团队根据用户的反馈及时完善产品相关功能。此种发布方式,按照中国特色的叫法被冠以”灰度发布“、”灰度放量“、”分流发布“。     关于“灰度发布”叫法的来源无从考察。只不过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说法来看,很符合中国人中庸的思维模式:自然界所有的事物总是以对称、互补、和谐的形式存在,例如黑与白、阴与阳、正与负、福与祸。在二元对立的元素间存在相互过渡的阶段,所谓”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“。具体到黑与白,在非黑即白中间还有中间色——灰色。于是出现了很多关于灰色的说法:灰盒测试,灰色管理(极力推荐 任正非:管理的灰度),灰色收入,灰色地带等等。因此对于灰度发布实际上就是从不发布,然后逐渐过渡到正式发布的一个过程。 1、灰度发布的作用 及早获得用户的意见反馈,完善产品功能,提升产品质量 让用户参与产品测试,加强与用户互动 降低产品升级所影响的用户范围 。。。 2、灰度发布的步骤   1)、定义目标   2)、选定策略:包括用户规模、发布频率、功能覆盖度、回滚策略、运营策略、新旧系统部署策略等   3)、筛选用户:包括用户特征、用户数量、用户常用功能、用户范围等   4)、部署系统:部署新系统、部署用户行为分析系统(web analytics)、设定分流规则、运营数据分析、分流规则微调   5)、发布总结:用户行为分析报告、用户问卷调查、社会化媒体意见收集、形成产品功能改进列表   6)、产品完善   7)、新一轮灰度发布或完整发布 3、常见问题   3.1)、以偏概全 … 继续阅读

发表在 UCD | 留下评论